鹽麴製作

製作鹽麴常見的錯誤;
1.
食鹽用量太少或太多
      首先,菜適宜的鹹味非常重要,如果鹽麴鹽的含量過低,則鹽麴可能會變質而不是發酵。另一方面,如果食鹽用量太多,鹽麴會調味太鹹。 

2.水量錯誤(水是指採用開水或礦泉水)
       鹽與米麴混合後放入容器中浸泡,但水不能太少或太多,如下圖所示,最好的狀態是米麴和鹽完全浸泡在水中,水亦不能太多,太多鹽的濃度會降低,導致鹽麴的發黴腐敗、發臭和變色

2.1水量太多(水是指採用開水或礦泉水)

如上圖所示,如果水量太多,鹽的濃度會降低,導致鹽麴的發黴腐敗、發臭和變色(如上圖右圖)

製作鹽麴鹽的濃度太低導致發黴腐敗、發臭和變色(如上圖)

 2.2水量太少 

製作鹽麴鹽時水量太少,使米麴露出水面。

如左圖所示,如果水量太少,露出部分因缺水發酵不良,且露出部分會發黴腐敗或變色。此外,鹽麴質量可能參差不齊。請注意,鹽與米麴混合後放入容器中浸泡一天後,水位會下降,這是因為米麴會吸水,所以材料混合後裝入容器泡水,無法立即做出判斷需補水多少,第二天檢查水位是否合適。

2.3水量合適 



如左圖所示,第二天檢查水位後,補水至此位置是合適的用水量。

3.使用未熟成的鹽麴
       鹽與米麴混合後放入容器中浸泡1014天左右就可以製成鹽麴,但是如果適逢寒流來溫度較低的時候,鹽麴的發酵就較慢,熟成不完整。冬季,建議在室溫20度或更高的室溫下儲存。另外,作為判斷醃製米麴是否陳釀的一種方法,如果米麴的形狀仍然是實心的,則說明發酵還沒有完成。隨著發酵的進行,米麴米粒會越來越軟爛。或者,米麴發酵後,有一股微甜的香味,這也是熟成的標識。 

      所以,製作鹽麴不發生以上常見的錯誤,就能製作及應用優良的鹽麴;以下為製作成功鹽麴的步驟; 

1.

決定鹽與米麴的比例,依容器大小決定米麴的用量;
合適的比例為/米麴(%)=30%~35%之間

 

鹽與米麴混合後放入容器中,加水(水是指採用開水或礦泉水)浸泡;

例如;

/米麴(%)=33.33%;鹽100公克、米麴()300公克、加水300公克水位適中如下圖,

鹽麴含鹽量(%)=100g/(100+300+300)g=14.3%,乾米麴為自製低溫烘乾含水低,當天水位下降如下圖2.,再加水100公克如下圖3.
鹽麴含鹽量(%)=100g/(100+300+400)g=12.5%,如果為了防止滋生黴菌,就把含鹽量(%)提高到13%(日本味噌株式会社鹽麴製作建議最適含鹽量13.5% ;
https://www.nihonmiso.com/recipe/list_j/01.html)
。若要提高到13%,鹽應再加入4.6公克。
鹽麴含鹽量(%)=105g/(105+300+400)g=13%
日本味噌株式会社鹽麴製作建議最適含鹽量13.5%(高鹽量)是根據多年製作經驗,是考慮到酶活性和細菌生長之間的平衡而定的,若鹽的含量低,酵素活性較高,但是較易孳生細菌。若想縮短製作時間則可降低含鹽量。
自家用鹽麴常保存在冰箱因此含鹽量應低於13.5%為宜,含鹽量可以
採取低含鹽量的鹽麴(6%~8%),就樣較能符合低鹽飲食。


2.

若使用的是生米麴,則加水一定會減少,因此,製作鹽麴時不必先決定用水量,要按上述步驟加水,這樣製作的鹽麴就不會失敗。

 

     圖1. 鹽、米麴混合均勻後,容器加水如上圖。

如左圖所示,加水至合適的
水位,紀錄全部的用水量。

 

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2.乾米麴吸水如上圖。

使用自製乾米麴吸水很快,當天水位從圖1.下降如左圖2.

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圖3.再補水如上圖。

2.的水位下降,再加水100公克如左圖3.,水位稍微高一些,保留給米麴會再吸水用,如此,水位下降時不必再補水。

第二天應再檢查水位是否下降,如果下降應再補水至圖1.所示的水位。往後,水位不會降低時,停止任何補水的動作,每日以75%酒精擦拭的攪拌器具做攪拌,使得其發酵更均勻,持續1014天左右,視察鹽麴是否熟成。

第二天發現原先預留的水稍多,並且希望鹽麴不必保存於冰箱,將含鹽量提高至13.3%,因此再調整配比如下;
原先配比
100公克、米麴()300公克、加水400公克水
含鹽量(%)=100/(100+300+400)=12.5%
(日本味噌株式会社鹽麴建議最適含鹽量13.5%,自家鹽麴放冰箱冷藏含鹽量12.5%
不會太鹹
)
最後調整配比(照片如下)



PS.依經驗得知,鹽麴製作過程並不需要天天攪拌,2~3天完整攪拌一次亦可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